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0 点击次数:79
1950年那会儿,地点是在咱们的中南海。
毛主席、齐白石和郭沫若正一块儿开心地喝酒聊天呢,毛主席忽然开口,说他特别喜欢齐白石赠的那幅画。这话一出,齐白石脸上闪过一丝惊讶,纳闷地问:“我啥时候给主席画过画啊?”
说起来,毛主席提到的那幅画作,其实是齐白石老先生送给他的两方印章的外包装。毛主席一看就喜欢上了,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藏了起来。
“主席,这事儿全赖我粗心,这废品我是说啥也不能给您过目。”齐白石连忙解释道。
毛主席对那幅画情有独钟,压根没想过要还给齐白石。而且,不光是毛主席,就连郭沫若也抢着说,那幅被看作“次品”的画上有他俩的名字呢。
齐白石瞅着那幅空荡荡的画,上面连个字儿都没有,心里头直犯嘀咕......
从北平被解放的那天起,毛主席这位人民的领头人,和著名的爱国画家齐白石首次碰面。他送给齐白石的一幅画,就成了他们深厚友谊的一个关键标志。
1948年冬天,辽沈战役打完以后,东北和华北的野战军一块儿动手,把北平那儿的傅作义部队给团团围住了。
12月底的时候,人民解放军把傅作义最厉害的第三十五军给彻底打败了。到了1949年刚开始那会儿,新保安、张家口还有天津的战斗都圆满收场了,这样一来,北平解放的事儿就更有戏了。
这时候的北平城里,傅作义急得团团转,人心乱成一锅粥,不少大官有钱人慌慌张张地往外跑,那位爱国画家也碰巧留在北平城里头。
朋友对齐白石说,听说要进城的解放军手里有份名单,等他们一到北平,就会照着名单上的人动手,而齐白石的名字,竟然也在那份名单之中。
齐白石老先生之前从没跟共产党人打过交道,一听到这事儿,他心里头有点发怵。但想想自己这把年纪了,还能往哪儿躲呢?齐白石老先生这下子是又迷茫又纠结......
画家朋友徐悲鸿来找他,跟他说:“田汉悄悄到北平来了,带来了毛主席、周恩来还有共产党对北平文艺圈朋友们的关心和希望。”
徐悲鸿对齐白石说,共产党的人是真心实意地希望,大家都能留在北平,一直到解放的那天。齐白石打定了主意:不离开了,就在北平待着。
1949年年初,共产党经过不懈努力,最终说服了傅作义选择和平起义。到了1月的最后一天,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顺利开进了北平城,这标志着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。
北平的老百姓全都走出家门,满城欢庆,心里头那个乐呵,真是没法说,大家都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。齐白石老先生也夹杂在人群里头,他是真心实意地为北平的解放感到高兴。
他很久以前就从老朋友黎锦熙那儿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。黎锦熙啊,那可是毛主席小时候的老师。所以齐白石心里明白,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,心里就装着大志向,有着远大的抱负。到现在,毛主席已经成了大家特别尊敬和爱戴的人民头儿。
齐白石老先生虽然从未亲眼见过毛主席,但他心里头对毛主席那是相当敬重。没想到北平一解放,毛主席竟然大笔一挥,亲自给他寄了封信,里头满是真挚,邀请他出席新政协会议,一块儿商量国家大事。
齐白石高兴得不得了,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,让他一整晚都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毛主席亲手写的信,心里头真是被那份真诚劲儿给打动了。他默默告诉自己,一定要使出老骨头里的所有劲儿,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。
开国大典快要到来的时候,齐白石特别制作了两枚印章,一枚是刻着“润之”的红文印,另一枚则是刻着“毛泽东”的白文印。他找到了文化部门里头的军人代表艾青,让他帮忙把这两枚印章送给毛主席,以此来表示自己对毛主席的尊敬和敬仰。
1950年的某一天,毛主席特地安排人去请了齐白石老先生,到中南海去一趟。这是齐白石头一回见毛主席,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硬是忍着没表现出来,然后就坐着车往中南海奔。这一路上,他都是美滋滋的,心里不停地琢磨着,等会儿见到毛主席会是个啥场面。
毛主席对齐白石的到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,他俩都是地道的湖南老乡。聊起家乡的那些事儿,还有新中国该如何建设,两人都特别带劲,氛围特别和谐。就这么几个小时的时间,毛主席和齐白石东拉西扯,聊着聊着,齐白石被毛主席的深远眼光和高明见解深深折服。
大家聊得正起劲呢,晚饭时间悄然而至。齐白石老先生起身要走,毛主席连忙热情挽留,说一起吃饭吧,还叫上了朱老总来一块儿。吃饭前,毛主席特地跟厨师说,菜得做得烂烂的,这样老人家吃起来才方便。
饭菜上桌后,毛主席亲自给齐白石老人夹了菜,又给他续上茶水。他笑着对齐白石说:“你的本名是纯芝,我呢,原名叫润之。有趣的是,咱俩的小名都是‘阿芝’。这么看来,我是不是得叫你一声老兄啊!”
搞笑的话语让齐白石乐个不停,这顿饭他吃得非常开心,从头笑到尾。吃完要走时,朱老总还亲自帮他上车。回去的路上,齐白石心里头还是美滋滋的,久久不能平复。一到家,他就兴奋地跟家里人讲述和毛主席在一起的点点滴滴。
后来,齐白石老人家一直记得跟毛主席见面的那天,他提起来就说:
这天,真的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。我这辈子碰见过的大人物多了去了,但真没见过像毛主席那样,待人那么真诚,态度那么亲切的。要知道,他可是咱们的老百姓的头儿,国家的老大啊!
国庆节快到的时候,齐白石老人从他收藏了好多年的国画宝贝里,很用心地挑了一副对联,还有一幅叫《鹰》的立轴画,外加那个他用了五十年左右的圆石砚,一并送给了毛主席。
对联“大海是龙的游乐场,云端乃鹤的栖息地”,这是齐白石在1937年的创作。而那幅《鹰》的画,是他在1941年完成的,齐白石特意在画上写了“赠给毛泽东主席,庚寅十月齐璜作”以及“九九岁老人齐白石收藏之作”的题字。
“九九翁”这词儿,就是说“九乘九等于八十一”。这是齐白石老爷子81岁那年,专门刻的一个章子,用来纪念岁数。他拿这个章子盖的礼物,送给了毛主席,那时候他其实已经86岁了。
毛主席收到那份贵重的礼物后,心里头特别暖和,他立马就让人给齐白石老先生送去了酬劳,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感激。毛主席待人接物就是这么实心实意,这让齐白石老先生对他更是敬重了几分。
给毛主席送完礼物没几天,齐白石老先生家里来了几位访客,有收藏大家张伯驹和王樾他们。张伯驹这人可不简单,他是收藏、鉴赏、书画、诗词样样精通的高手。北平一解放,张伯驹就被燕京大学国文系请去当了中国艺术史的名誉导师,还兼着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副社长呢。
张伯驹和王樾这些老朋友,跟齐白石先生交往了很多年。每次碰面,他们都能聊上好久。有次聊天时,齐白石先生跟大伙儿说起,他曾经给毛主席送过对联和画作的事儿。
齐白石提及那是一副篆体对联,写的是“海洋乃龙之领地,云端为鹤之故乡”。张伯驹一听,立马惊呼出声“哇”,而旁边的齐白石却是一脸疑惑。
张伯驹说明,他认识这对联,这两行字是清朝时安徽的完白山人邓石如写的。不过邓石如原本的第二句是“天是鹤的故乡”,但齐白石写的是“云是鹤的故乡”,两者之间就差了一个字。
齐白石一听,心里头猛地一揪,他深知毛主席那满腹经纶,啥都知道,上能谈天说地,下能论古道今。而自己呢,竟然送了个有错字的对联,还没察觉出来。要是让毛主席瞧见了,那可真是让他老人家笑话,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。
齐白石心里头越来越不是滋味,真想立马把送出去的那副对联给收回来。张伯驹瞧见他心神不宁的样子,赶忙开口安慰:“齐老,您这‘云’字改得,比邓石如那‘天’字还要出彩呢。这错得,可真是恰到好处!”
张伯驹觉得,把“海”和“云”放在一起对仗,真的挺合适,这让对联更有味道了。他就对齐白石说:“其实,改动前人的句子,这事儿以前就有,说不定,毛主席还会夸你改得棒呢!”
经过好友张伯驹一番细致的讲解和开导,齐白石原本紧绷的心绪渐渐放松了下来。
在毛主席那里,他向来是个随性而为的人,不太爱纠结事情的对错,特别是诗词这事儿,根本谈不上对与错,也没有哪个字是必须用上的。毛主席不仅是咱们的老百姓头儿,还是诗词界的大腕儿,他压根儿不会讲齐白石写了错别字这样的话。
他把齐白石大师的字画挂在了自己卧室里,细细品味了好久。后来,为了让齐白石老先生的宝贝能保存得更好,毛主席就告诉手下的人,让相关部门好好收藏起来。
关于那个“错字”的问题,从来没人提起过。就连后来好多有名的书法家,也都更喜欢“云是鹤的家乡”这种美妙的感觉。
毛主席对齐白石的作品情有独钟,齐白石因此备受鼓舞,总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创作。画完之后,他就会亲自把作品送到中南海,亲手交给毛主席。慢慢地,这成了他的一个习惯,每逢节日庆典,齐白石总要精心挑选几幅新作品送给毛主席,以此来表达他对主席的深深敬意。
1951年的时候,齐白石老爷子给毛主席献上了一幅超大的画,名叫《松鹤迎日》。在这幅画里,他把毛主席比作那高高升起的太阳。
1952年那会儿,齐白石老人家给毛主席创作了一幅《梅花与茶具》的画册。
1953年的时候,齐白石老人画了一幅大大的画,上面有松树、鹤还有耀眼的太阳。他还在画上郑重地写上了“祝毛主席万寿无疆”这几个大字。
每当齐白石老人赠给毛主席珍贵的画作,毛主席总是会找些精美的佳肴或是其他稀有的物品作为回礼,以此向齐白石老人表达他的感激之情。
新中国成立后,齐白石和毛主席关系特别好,经常给毛主席送自己的亲笔画,这成了他们深厚友情的象征。不过呢,要是说齐白石找毛主席要画,那可就少见了。
1950年的某一天,毛主席邀请了齐白石老先生到中南海吃饭,还叫上了知名作家郭沫若一起来。吃饭时候,毛主席自己聊起了齐白石老先生之前送给他印章的事。
就在新中国成立大典马上到来的时候,齐白石老先生特意给毛主席刻制了一对精美的寿山石印章,红色和白色各一枚。毛主席收到齐白石送的这份礼物,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。
另外,毛主席有了个新奇的发现,那用来包裹印章的,其实是一幅画。画上展现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,树上叽叽喳喳地停着几只小鸟,树下则悠闲地站着一头老牛。整幅画给人的感觉特别贴近自然,充满了田园风味。
毛主席对那幅画情有独钟,就告诉秘书田家英,得把画给精心装裱一番,然后妥善收藏好。
毛主席这次碰见了齐白石,特别感激他送来的印章还有那幅画。但齐白石心里犯嘀咕,自己记得只送了印章啊,那幅画是咋回事呢?
他脸上闪过一丝茫然,纳闷地开口:“我啥时候给主席画过像啊?”
田家英递上那幅风景画时,齐白石一眼就认了出来,这是自己正式创作前随手涂鸦的练手之作。说实话,这根本算不上是幅完整的画,他自己都快忘得一干二净了。可万万没想到,毛主席竟然会把这样一幅作品好好收藏着。
齐白石连忙开口:“主席,这事儿全怪我没留神,这作废的画儿可真不能给您。”他马上又说,要是主席喜欢这类型的画,他回家重新画一幅新的送过来。
毛主席对那幅画真是情有独钟,让齐白石老先生都无奈了,只得半开玩笑地说:“主席,您要是再不答应,我可真要动手‘抢’啦。”
见两人争执不下,郭沫若赶紧站到画前,用身子护住:“这画是给我的,郭沫若我收的,想拿走,得先问问我同意不。”
郭沫若说那幅画上有他的名儿,齐白石仔细瞅了瞅,画上干干净净啥也没有,这下他又懵了,心想郭沫若咋会这么说呢?
郭沫若马上说明,那棵李树上有五只鸟儿歇着,简单说就是“五在树上”。他提到自己的号叫“尚武”,接着说:“你看,树上五鸟,这不正好暗合我的名号吗?”
“您这脑瓜子,简直就像诗人一样灵光。”齐白石乐呵呵地说。
齐白石和郭沫若两人对视一笑,这时,毛主席在一旁忽然插话:“赶紧放开手,瞧瞧那画上,不也有我的名儿嘛!”
“请问怎么称呼您?”齐白石和郭沫若几乎同时问道。
瞧着他们俩一脸懵懂的样子,毛主席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,说道:
能告诉我一下,白石老先生画的那幅画里是啥树种吗?
“说到果树,得提提那棵李树。”
“画里的植物生长得是不是特别繁茂呢?”
“特别繁茂,绿意盎然。”
那棵李子树画得枝繁叶茂,这不是我的名字嘛!
说到这儿,“李得胜”这个名字就快要说出口了。1947年3月份,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去攻打延安,想一举端掉我们党的大本营。但毛主席特别有远见,他觉得这时候先放弃延安,保存好实力,对以后打仗更有利。
党组织做出了决定,要撤离延安,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,为将来的解放做准备。在转移的路上,为了确保身份不被暴露,中央前委的同志们都换了新名字,毛主席选用了“李得胜”这个名字,意思就是“一定会胜利”。那时候,所有的作战电报和命令上,都是毛主席亲笔写的“李得胜”这个名字。
得说一下,那时候,咱们中央的大领导周恩来用了个假名“胡必成”,还有任弼时,他也用了个化名“史林”。这事儿过了很多年,大家还是经常提起他们的这些别名,挺有意思的。
场景切换回中南海,毛主席和郭沫若都抢着说,那幅画上有他们的名字。齐白石老先生乐呵呵地回应:“这么说来,我的画还挺有点看头嘛。那能不能请两位大驾光临,在这画卷上给题几个字呢?”
为了铭记这幅意义非凡的“弃作”,毛主席挥毫泼墨,写下“艺术创作原无固定法则”的话语,而郭沫若则赞叹道,“画坛圣手心中常怀诗意”。
拿到两位大师的亲笔签名后,那幅原本默默无闻的作品瞬间身价倍增。齐白石乐呵呵地说:“你俩这么抬举我齐白石,那我就不客气,把它带走了啊。”
结果是这样的,那幅上面画了两个名字,还写着两位题词的画,又回到了齐白石的手里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,后来还成了齐白石和毛主席多年交往中的一个小故事。
齐白石老先生比毛主席年长29岁,他们认识那会儿,齐白石已是晚年。毛主席特别关照他的身体,因为自己工作太忙,就经常让秘书田家英去家里看望他,问问他的身体状况,送去温暖。
1953年的时候,齐白石老爷子已经90岁高龄了。周总理特意来给他过生日,结果一看,老爷子住的地方挺挤。总理就提议,说给老爷子换个宽敞点的地儿,好让他住得舒服点。
两年后,政府出资购置了一座老王府,那院子挺大,周围环境也很不错,齐白石一家就搬了进去。但这新家实在有点大,齐白石感觉不太适应,就连画画时都找不到什么灵感了。
他自个儿跟周总理说,心里头想着能搬回以前的家,周总理一听就懂了他的心思,马上答应了下来。有了毛主席、周总理这些大领导的关心,齐白石就又回到了他之前那个“紧凑”的小屋里头。
他虽然上了年纪,但依然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努力,画了几百幅画,以此向党和政府、还有那些群众带头人表达他的敬仰之情。
到了1957年,齐白石老先生已经94岁高龄了,身体实在撑不住了,只能躺在床上休养。这事儿让毛主席知道了,他心里非常挂念,连忙让田家英去看望齐老先生,问问他身体到底怎么样了。
齐白石老先生躺在医院的病榻上,声音微弱地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。他心中藏着一个愿望,期盼着将来能有机会站在毛主席身旁,一起留个影,拍张合照。
那时候,他说话已经相当吃力。卧室床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,齐白石望了它好多年。他虚弱地躺在床上,手指轻轻划过那张熟悉的毛主席画像,慢慢开口道:“毛主席真是太高看我了。”
齐白石老先生到最后也没能达成他心里头的那个愿望。
1957年9月16号那天,齐白石老先生离开了我们。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,心里特别难过,他特地吩咐要好好关照齐白石老先生的家人。过了五天,到了公祭的时候,周恩来、陈毅、董必武这些大领导都亲自来参加了告别仪式,送齐白石老先生最后一程。
从1949年北平不战而胜之后,齐白石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生,他的画作变得特别有活力。换个说法,那会儿就是他的黄金岁月,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大放异彩的时候!
齐白石老先生去世后,他的作品和手迹都被拿出来公开展示。不论是他的画作、亲手写的手稿,还是用的印章、印谱,都赢得了大批人的赞赏和尊重。
挺让人高兴的是,齐白石老先生去世44年以后,湖南书画研究院的钟增亚院长画了一幅叫《楚人》的画。在这幅画里,毛主席和齐白石老先生肩并肩站在一堆花里面,两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。这事儿其实算是帮齐白石老先生圆了个梦,因为他生前一直希望这样,现在他的后人就用他最喜欢的画画这种方式,完成了他的这个遗愿。
#图文打卡计划#